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访问量:271003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

  • 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价值、困境和路径

    罗雄;林伟婷;

    智媒技术在智能性构建拓宽传播的维度、沉浸性唤醒传播的情感体验、互动性筑牢传播群体的认同、自主性助推传播的行为转化等方面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但智媒时代也存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弱化、凝聚力分化、影响力弱化、公信力失衡的困境,这些困境分别表现在图像生产碎片化导致认知偏差、图像传递裂变性加剧情感煽动、图像编排娱乐化淡化国家认同、图像交互圈层化催生行动异化等方面。应健全图像审核机制,利用政策工具规制图像传播,降低图像编排的泛娱乐倾向,将数字圈层运行逻辑融入图像表达等,稳步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

    2025年04期 v.26;No.28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算法推荐背景下思政教育分众化实施的机遇、挑战和路径

    李锟鹏;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智能算法基于算力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施教更加精准化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个人画像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类更加精细化提供信息支撑,基于机器学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更加精确化提供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工具理性”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信息茧房”加剧受教育群体价值体系分化,“娱乐泛化”引起教育内容传播的网络圈层效应。为了应对以上挑战,需明确数字技术应用边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算法素养;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学情分析,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施教氛围;善用网络思政叙事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叙事形态。

    2025年04期 v.26;No.28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实现路径

    孙全胜;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学习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仍面临一些技术和伦理的困境。从技术上来说,机器理解和处理思想政治内容的局限、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现场的结合问题都亟需解决。从伦理上来看,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归属问题以及人工智能赋能与教育公平的冲突都需要认真考虑。在实现路径方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新型的育人模式、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习空间等。

    2025年04期 v.26;No.285 9-14+10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AI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开发与应用

    胡金兰;

    AI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高校思政教育“智能化”生态。然而,AI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在福建省9所不同层次高校思政教育“智能化”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剖析问题及原因所在,验证困境真伪性,从顶层设计、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维度入手,激活AI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智能化”密码。

    2025年04期 v.26;No.28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 主持人语

    黄洪霖;

    <正>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这场全球竞赛的“关键赛道”。近年来,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持续发力,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人才成长铺就“快车道”。《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迫切任务是要解决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期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主题,从县中基础型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实践、资源开发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未来。

    2025年04期 v.26;No.28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中国教育现代化引领下基础型创新人才县中培养模式构建

    叶永谦;张贤金;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端拔尖引领、中坚运用转化、基础熟练操作等高素质劳动者,提出将创新人才分为拔尖型和基础型两类。基础型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县域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县域普通高中是培养基础型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但存在塌陷风险。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引领下,以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为例,从培养对象、培育重点、课程主线、课堂样态、评价导向等维度,构建基础型创新人才的县中培养模式,为实现“创新人才涌现”和“县中高质量发展”双丰收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4期 v.26;No.285 20-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 学科实践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路探析

    汪阿恋;

    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奠基期。学科实践是立足学科,强调在具身体验中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实践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目标契合性、实质合情性及形式合理性,使其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开展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实践活动,在实施保障方面,需革新育人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在实施形态方面,可借鉴OECD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动设计原则,基于学科特点,从构建不寻常的实践情境、设计驱动性的实践任务、开展深层次的实践活动以及实施结构化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可行的路径。

    2025年04期 v.26;No.285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科学教育视域下历史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福建博物院为例

    张翠霞;

    历史博物馆中蕴含着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丰富馆藏,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针对历史博物馆比自然博物馆分布广而在科学教育功能挖掘不够的问题,以福建博物院为例,通过加强馆校合作,寻找本土文物与学校科学教育的结合点,依托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挖掘馆藏的历史、艺术和科学教育价值,在活化文物的同时激发科学兴趣、发展科学素养,为创新人才的本土化培养提供参考路径。

    2025年04期 v.26;No.28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政治·社会·经济

  • 数智赋能背景下福建省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黄蕾;

    在“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下,我国正加快推进能源体系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通过阐述福建省能源体系消费结构、供给结构、关键技术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挑战,着重分析数智赋能背景下福建省能源技术变革方向,即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以及体制革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包含数据要素应用、多能协同、产业融合、政策赋能等多项举措在内的转型方案。

    2025年04期 v.26;No.285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朱贞静;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金融已成为推动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发展科技金融有助于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并且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文章从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融资环境改善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现状,通过分析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金融体制与科技创新融合不足、科技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有待提升以及科技金融人才短缺与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科技金融监管框架、深化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强化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等对策,为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6;No.28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中央苏区时期闽西党的报刊出版方针与发行方式研究

    龙超凡;

    1929年红四军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继而与赣南组成中央苏区主体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和各级政府在闽西创办或发行了上百种报刊,首次实现了在人民政权之下的自主办报,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办报模式。这是共产党直接面向工农群众开展宣传工作的一次重要实践,对共产党早期新闻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研究闽西苏区报刊的出版发行工作,可资新时代党管媒体和新闻事业发展借鉴。

    2025年04期 v.26;No.285 44-49+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 澳大利亚联邦海事安全立法研究

    陈思圆;曹欣雯;

    海事安全立法是维护海上运输秩序、保护海洋环境、保障海上劳动权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海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研究澳大利亚联邦海事安全立法体系,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通航环境安全三个角度分析其主要法律制度及管理措施,并结合我国海事安全立法的现状,针对海事安全刑法规制、检验标准、国际公约转化等立法方面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完善我国海事安全法律体系,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海洋环境提供更健全的保障。

    2025年04期 v.26;No.285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教育研究

  • 韩国《理解私教育》学术价值初探

    徐正林;章佳宠;

    韩国是世界上“影子教育”参与率最为普遍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的校外培训学术研究成果。朴明熙、白日宇合著《理解私教育》是韩国“影子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也是窥探韩国“影子教育”的窗口。该著作对韩国“影子教育”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研究动向、校外培训市场以及全球“影子教育”发展动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启示我国教育学者构建“影子教育”研究基本分析框架,可以从法律、政策文本以及学术研究文献中探究形成有关“影子教育”用语的权威表述;从与学校教育的比较中探究“影子教育”的特征;从“影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影子教育”发展的规律;从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整体把握“影子教育”的研究趋势。

    2025年04期 v.26;No.28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近代中国劳作教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张震;陈明霞;

    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与制度渊源。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维度对近代中国劳作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社会需求与教育改革构成了劳作教育政策发展的深层结构;核心目标与学科内容成为劳作教育政策演变的路径依赖;社会思潮与内生改革形成了劳作教育政策变革的动力机制。基于对以往劳作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在探析其历史价值的基础上为当代劳动教育提供三点建议:将劳动教育植根于生活土壤、搭建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桥梁、拓宽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边界。

    2025年04期 v.26;No.285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高校教学系统的生态分析:智能技术的新挑战与策略

    赵耸婷;

    高校教学系统的生态分析就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分析高校教学系统的活动过程,目的是发现高校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预防潜在风险对高校教育教学造成损害,维护教学生态平衡,实现高校育人功能。智能技术介入高校教学引发原有教学生态结构重组和关系改变,教学活动面临诸多新挑战以及一系列伦理争议。高校教学生态系统必须快速响应变化并不断寻求优化策略:包括发展边缘学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人工智能素养为核心建立整体课程体系、以人类教师优势属性消除教学生态重叠、构建研究-教学-拓展协同的教学生态模式。

    2025年04期 v.26;No.28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陈佳;

    预算绩效评价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F省省属公办高校2021至2023年度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公开不足,自评以优秀为主,指标存在重复、简单、难计量、可比性差、无法反映真实绩效、分值设置不合规等问题。当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难度较大,高校对预算绩效评价重视不足,评价体系构建还不完善。为更好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高校应注重理念先行,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宣传;三级协作,合理搭建绩效评价团队;分类管理,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共享,强化预算绩效过程监控;奖惩并举,落实评价结果应用;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评促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2025年04期 v.26;No.28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开放大学助力“教联体”建设的路径探索——基于漳州部分开放大学“教联体”建设的案例

    林艾菲;

    “教联体”建设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开放大学凭借其灵活的教育模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教联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是资源的整合者、创新的引领者、组织的建设者、师资成长的推进者。当前,开放大学助力“教联体”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缺失;二是缺乏战略;三是缺乏责任制。开放大学要从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的责任;要有战略思维,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建立合理的责任制,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强化力量集成,促进协同共育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2025年04期 v.26;No.285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从学者到领导者:中小学教授校长的角色、贡献与挑战

    黄瑾;张荣伟;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教授出任中小学校长已屡见不鲜。大学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开阔的理论视野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深刻研究,不仅对提升中小学校的办学品质有所助益,还能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在办学过程中,中小学教授校长通常充当的角色是善攻学术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实践者、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就其贡献而言,中小学教授校长大多致力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与质量、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然,中小学教授校长也遭遇了诸多困境,这需要突破管理经验瓶颈,增强教育领导效能;推行调研试点与多元共治,弥合理论实践差距;应对角色转换难题,适应身份转型差异;优化现实应对条件,缩小社会期望差距。

    2025年04期 v.26;No.28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数字化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策略探索

    王白萍;

    基于共生理论,阐释了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数字化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内涵及价值,重新审视区域教研共同体成员间角色割裂、教师主体性缺失、运行环境负向影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重塑角色认知,深化角色融合,构建多元融合共生单元;激发主体性,提升参与度,构建互惠共生模式;优化运行环境,建立共生机制,构建正向共生环境;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生成持续共生能量等实施策略。

    2025年04期 v.26;No.28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合作问题解决教学的生态学异化审视与进路探寻

    金倩萍;

    合作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合作问题解决教学是教师引导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具有动态平衡、有机联系、开放系统化等特点。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反思,当前合作问题解决教学存在主体错位、内容封闭、自主合作问题解决能力难以涵养、教学评割裂等问题。为有效开展合作问题解决教学,要平衡生态位,构筑共生相长的教学主体关系;开放化适拓,促成合作问题解决教学内容生成;打破“花盆效应”,合作中培育学生的知识生产能力;运行生态反馈,实现合作问题解决“教、学、评”一致性。

    2025年04期 v.26;No.28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改的特征、动因及突围路径

    林志谦;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革新等外在客观因素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趋势,分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因包括经济基础驱动、技术革新赋能、人口结构影响、培养模式变革,指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围应当更加注重构建育人格局、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职业教育横纵融通、注重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数智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以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6;No.285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林宝森;郑煜坤;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聚焦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路径与成效。结合对乡村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以及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实践研究发现,通过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统筹谋划教师全方位素养培训以及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或解决乡村学校区域差异、设施不足、师资短缺、资源和课程单一、家校互动差以及信息闭塞等问题。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布局与资源整合、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议。

    2025年04期 v.26;No.28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 幼儿园项目活动质量自我评估的实践探索——以福建幼高专附属幼儿园为例

    朱丽芬;林伟川;

    幼儿园项目活动是实施课程的重要载体,最为集中指向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为此幼儿项目活动质量的自我评估是凸显过程导向的科学评估方式。基于幼儿园实践探索,明确幼儿园项目质量自我评估与幼儿核心素养充分融合、与保教实践有机结合、与持续改进良性互动的实践思路。通过幼儿核心素养框架与典型特征的梳理,制定幼儿项目活动质量自我评估的指标,并建立班级自我评价和园所过程评价相结合,师幼双主体、教研共同体、家园协同体多方协同的审议机制,以提升和保障项目活动质量,进而推动幼儿园保教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6;No.285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 列维纳斯“他者”哲学视角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研究

    谢欣然;张晓梅;

    儿童攻击性行为频发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我”与“他者”是存在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应对“他者”负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可能源于成人对儿童“他者性”的忽视和误解,未能理解其独特性、不可同化性和脆弱性。儿童通过攻击性行为试图寻求关注和联系。基于列维纳斯的理论,成人应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性,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并回应儿童的行为和需求,从而促进其社会和道德发展。

    2025年04期 v.26;No.285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诗意的童言有“思”吗?——基于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探微

    王翔鸿;

    儿童哲学教育必然有“思”的发生,强逻辑性的“思”体现儿童思维的成熟,这会导致其教育方式陷入思维训练的桎梏。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观可重新审视儿童“思”发生的逻辑与形态,其内容包括语言原初状态是充满诗意的,并蕴含“存在”之思,这种“思”在生活境域中产生,能够洞察万物存在的本性。海德格尔的思想也为本土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不仅应重新看待儿童的“思”,还要增添诸如诗歌在内的刺激物,进而凸显儿童哲学活动的价值。

    2025年04期 v.26;No.28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文学·语言·艺术

  • 楚风与闽歌——论蔡复一歌体诗中的两种地域书写

    郑永辉;

    明代蔡复一在楚任官时和罢官归闽后,分别创作有歌体诗《放歌行》和《武夷种茶歌(十首)》。前者作于离别席上,全篇融入古今楚典,在题旨上继承《放歌行》古题,而且呈现了“屈原精神”,在体制上则杂楚骚和乐府为新楚歌;后者作于罢官游武夷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谣,结合自己的实际遭际,赋予了个人特色,诗人、仙人、茶农三者在歌诗中不断转换,多视角地呈现个人对于武夷山和武夷山诸茶事的理解。二者均为富有个人特色的地域书写。

    2025年04期 v.26;No.285 111-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漳州方言的时制系统研究

    郑弘悦;

    时制是语法学中的重要概念。以漳州方言的时制范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得出其存在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包括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时制的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在广义角度下,漳州方言的时制表现形式主要有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对比时制和时态的语法意义,归纳出了漳州方言的时制特点。

    2025年04期 v.26;No.285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芥子园画传》对福州软木画艺术的影响

    俞芳;李振;

    《芥子园画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谱,由清代王槩等人辑摹而成,它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生活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芥子园画传》对福州软木画影响深远,在透视法、构图、细节塑造、技法运用、题材形态、区域特色等方面为软木画提供了借鉴与融合方向,推动其传承文化,形成独特风格,提升艺术价值,使其成为福州民间文化重要代表。本研究为软木画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26;No.28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 下载本期数据